2017年3月13日星期一

万物简史

初次见到万物简史的时候,我还不知道这本书会对我有多大的影响。我买了以后将它搁在书柜的第二层。抬头能看到,但是一直没有看。宿舍本来就小,这么厚厚的一本书着实有些占位置。所以有时会觉得不该一时冲动,看到封面很好看就买下了。
后来去了上海自然博物馆,回来后兴之所至,就打开了这本号称“为万物写纪,为宇宙立传”的大部头——我开始后悔没有早点看,并且产生了强烈的冲动,想要再去一次自然博物馆。
引言写的就很精炼生动,好像看了引言就不必再看全书。然而我一口气看完全书,竟是觉得这部“大部头”实在有些薄了。作者也觉得,有很多故事没来得及讲,有很多科学家没来得及介绍。
全书共六部,涵盖天文地理,星辰虫豸。虽有科学家的逻辑严谨,但是看起来又一点不累,是不是还插上几句诙谐的设想。实在是大大得满足了我有些挑剔的胃口。
第一章:寥廓的空宇。
几百亿年前,宇宙里还是只有一个奇点。膨胀理论指出,在一百万亿亿亿分之一秒里,宇宙从一个能拿在手里那么大的东西变成了至少十亿亿亿倍大——听起来挺吓人的。事实上,一分钟之内,宇宙的直径就已经有了1600万亿公里,并且产生了100亿摄氏度的高温。如此大,如此小,如此宽广,如此高温——如此强烈的冲突,多么奇妙的感觉。然后我们来到了太阳系。这个人类生存的环境,看似触手可及的宇宙。人类在其中不断探索,就能有一种更加走近宇宙的错觉。然而宇宙史表明,人类的认识走过了一段荆棘坎坷的道路,洒满了探索者的热血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,就让我们失去了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。冥王星的发现捧起了两个天文学家洛威尔和汤博,但是那么多年后,它又被废除了九大行星之一的身份,孤独地在宇宙中游荡。它那么小,那么暗,那么远,那么孤孤单单却又确确实实地被太阳的引力所束缚,成为我们的邻居,成为太阳系的一员。人类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未知,期望某一天能找到奇奇怪怪的邻居,但是又非常害怕被更高等级的物种奴役——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已经将这种矛盾的心态表现地淋漓尽致。最后我们将目光放到埃文斯牧师的宇宙里,去寻找那些叫超新星的东西,并且期待着它们变成黑洞吞噬光线。
第二部:地球的大小。
胡可哈雷牛顿诺伍德卡文迪许米歇尔,那么多耳熟能详的人,就这样出现在探索地球的道路上。小到用显微镜观察细胞,大到用数学原理解释行星的椭圆曲线。其实这与其说是一部科学史书,更可以说是一部科学家传记——当然那些生动的轶事也是传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科学家,有不同的秉性,又有着那么多相似的特质,好像一个展览:当时西方科学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。我们还可以透过这本书,了解到西方当时的社会环境。
测量完了地球的大小,“无聊”的科学家又开始对地球的年龄有了极大的兴趣。于是在当时,“头戴高顶大礼帽,穿着黑色的套装”,“有学问的人都会下乡去干一点他们所谓的敲石头的活儿”。传奇人物如默奇森,人生只能用奇幻来形容。再就是詹姆斯帕金森,灰心丧气之后专心搞学术,竟然也成了地质学会的创始人之一,还在一次抽奖中摸中了一个自然博物馆。然后就是莱尔,相信搞地质的都将他的地质学原理奉为圭臬。
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寻找人类的起源了。我们都知道的达尔文站了出来,于是古生物学开始发光发热。这其中涉及的纷争,不足一道。
第三卷:一个新时代的黎明
我们伟大的爱因斯坦创立了他的世界观,并且强迫我们接受,虽然这个理论到现在为止被认为最成熟的。我读高中时幸得金彪老师讲解,才能略懂相对论——也不过是能做几个题罢了。后来有人发现,这一切并不适用于微观世界——就是从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开始的那个。到了现在,科学家的认识已经到了夸克这个层级。不得不说,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。
后面三章分别是:处境危险的行星,生命本身,通向我们的路。一路展望,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越多,越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。
如书中所引,“上帝知道这些事实,但是他不知道这样描述的事实”。本篇阅读笔记也仅作为兴趣之笔。如果哪天想再看一看了,实实在在的需要重新捧起书,而不得看着这草稿般凌乱的简写以为自己又读了一遍。也有一个原因是全书的语言确实幽默,但体系严谨。天马行空之际,还能对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隐晦的嘲讽。
实不敢私藏,与大家共享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